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是离不开兴趣的,只有能够提起孩子的学习兴趣,孩子才能学好某一学科的知识,就比如生物这一门,我们可以联系生活,结合实际,带孩子多出去看看看,那么又该如何培养对生物的兴趣呢?
如何培养对生物的兴趣
1、将课堂教学与大自然相结合
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学科,它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。课本上的一些知识,只是自然现象的文字再现,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一种自然知识硬性地放到课堂上解决,不仅是学生,即使是老师也会感到索然无味的。
比如,在讲解完花的结构时,我们常以桃花为例,往往老师讲的天花乱坠,可是学生就是不知所云。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把这节课搬到室外,让学生一边观察,老师一边讲解,那么,就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这样更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这门科目的学习兴趣。
2、适时点拨,让孩子体验成功
知识过于简单,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;知识过于复杂,学生却因接受不了也提不起兴趣。学生经过努力能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,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。
因此,老师对教材的处理,要突出重点,分散难点,从而使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中,既有一定的知识坡度、难度,经过一定的思考又能学习掌握,这样他们在课堂学习活动中,就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。
3、家长多带孩子出去看看
要想让孩子对这门学科感兴趣,就要常常带孩子出去,并让孩子多亲近大自然,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对那些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,乐意去研究它们,去观察它们,孩子就会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,他就会特别的有兴趣去了解那些生物的各种习性、各种特征。
4、让孩子自带实物比较学习
就比如在学习花的结构内容时,让学生收集一些常见的花,在课堂上拿出来互相观察、比较,然后小组合作探究,结合课本记录下花的结构。
同样,在学习种子的结构时,可以让学生自带蚕豆、花生、玉米、小麦等一些种子进行比较学习。在实物面前,直观的观察远比抽象的讲授有兴趣,也更有利于培养孩子对生物的兴趣。
5、走进生活,联系实际
新课程教材为老师教学联系生活、社会实际提供了素材,课堂里要有学生的生活。例如在讲细胞吸水和失水时可让学生走进生活,课前布置学生用清水和浓盐水浸泡同样的黄瓜,上课时带过来。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、品尝,并比较清水和盐水浸泡过的黄瓜有何不同?
而学生听到这类问题就会比较感兴趣,讲起来滔滔不绝。然后学生就会对所学的知识点比较感兴趣,接受起来也容易。